《桃花》創作于2010年,這一年周春芽舉辦了個人藝術四十年回顧展,其四十載歲月的積淀在此作中也得以充分展現。一朵碩大的桃花盛開在畫面中央,吸引觀者的注意,而其余大大小小的花朵林立枝頭,頗有“桃花一簇開無主,可愛深紅愛淺紅”的雅趣。在構圖上,一道青渠置于中間,而近景紛繁的桃花枝葉和遠景的青草岸渚分列兩側,形成了國畫中經典的“一河兩岸”三段式布局。特別值得注意的是,此作并未見桃花題材常有的情色元素,色調呈現也不過度濃艷,重在表現碧水青天之下老干又逢新春的景致,洋溢著畫家自述的“溫和意味”,格調清麗秀雅,少兒皆宜。
民國十五年張作霖戎裝像陸海軍大元帥紀念銀幣樣幣一枚,K-685/LM-868,天津造幣廠試鑄,該廠還曾鑄有民國十六年、十七年大元帥紀念幣,均未發行,存世僅見樣幣,其中,以十六年最為稀少,其次是十五年,目前所見僅約八枚;樣幣以類鏡面版底精鑄,打模深峻,內齒鋒利,正面人像及背面嘉禾旭日圖浮雕感極強,細節刻畫入微,鑄工精美絕倫,堪稱中國近代人像幣巔峰之作,彌足珍貴,PCGS SP62
拍品大盤的紋飾布局、風格、尺寸,與土耳其托普卡比宮及英國大英博物館藏品相近,盤心以復雜的青花留白技法裝飾,此類元青花大盤在國內留存甚少,非常名貴。 元代國祚短暫,其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過去不甚受人重視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,美國學者約翰·波普結合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元至正十一年(1351)青花大瓶,以及土耳其、伊朗的元青花藏品,提出“至正型”理論,至此元青花面貌得以確立,受到全世界的關注。至正型青花一般尺寸較大,紋飾滿密精致,且采用進口鈷料繪就,發色濃艷,與元代以前瓷器區別甚大,具有獨特美感。據統計,海內外所藏至正型元青花僅三百余件,存世稀缺,被視為珍貴的人類藝術遺產。
民國三十八年貴州省造壹圓銀幣一枚,Y-433/LM-612,俗稱“竹子幣”,圓窗版,生產時間僅月余,鑄額稀薄,因圖案設計具有濃厚地方色彩,歷來被銀幣藏家所喜愛;拍品雕刻精細美觀,鑄打出色,貴陽名勝甲秀樓層層飛檐,翹角凌空,背面茂林修竹,精美別致,通體包漿輕薄,光澤瑩潤,是迄今所見此品種銀幣之最佳品相,殊為難得,PCGS AU50,目前該公司評級紀錄中,僅二枚達AU級,同分并列評級榜單冠軍
移天縮地·方寸臥游 啟功《林泉高致桌屏》淺析 啟功《林泉高致》為民國原裝八扇桌屏,畫心繪制于1940年,尺寸袖珍,乃臨仿査士標冊頁而成,應是畫家自留自賞之物,筆墨清逸華滋,秀雅可愛,實屬難得。 屏風作為古代起居的重要器物,起到隔擋風塵、劃分空間、彰示禮儀等作用,除了家具類的大屏風,還有一種案頭陳設的桌屏也同樣引人注目。據載,桌屏創始于宋,明清時期尤為興盛,風氣入民國而不替。桌屏本有防風護硯的功能,不過它的裝飾性逐漸突出,遂成文人士大夫的文房雅玩,制作亦愈加精致多樣。時至晚清民國,折疊式桌屏合器物的奇巧與藝術裝飾的豐富為一體,且便于收納,陳設靈活,流行一時。既為折屏,四扇、六扇抑或八扇,與書畫條屏之數相符,自然以揮灑丹青翰墨最為適合。
拍品與故宮博物院藏品品種相同,紋飾和清代官窯習見的滿密布局不同,反其道而行之,將描繪主題紋飾的腹壁大面積留白,頗為獨特。另見有英國鐵路基金會舊藏清雍正斗彩團花壽字梅瓶,與拍品紋飾、風格類似,同屬皇帝壽誕用瓷,應有傳承關系。
北宗畫脈·一燈心傳 溥心畬《少陵詩意圖卷》賞析 《少陵詩意圖卷》是溥心畬1934年寫贈李宣龔者,不僅是溥氏絹本山水手卷代表作,更因其脫胎自畫家自藏的宋人無款山水,并經啟功數度提及,被視為研究溥心畬繪畫藝術源流的不二范本,且于1939、1976年兩度出版,極其珍貴。 藝界公認溥心畬是民國年間重振北宗畫風的大家,實源于其家藏的一卷北宗風格的宋人無款山水,啟功在其名篇《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》中論述甚……
民國十八年孫中山像背地球雙旗圖壹圓銀幣試鑄樣幣一枚,K-610/LM-88,天津造幣廠試鑄,未發行,雕刻技藝極盡精湛,人物栩栩如生,為中國近代人像幣經典之作,泉界公認“乃中國銀幣最美一品”,存世寥若晨星;拍品打模力道十足,人像發須及地球雙旗細節畢現,齒邊銳利,樣幣風范極致;同時,樣幣呈輕薄均勻的淺灰色包漿,銀光通透亮麗,品相完好,名家舊藏,至為珍貴,PCGS SP61
參考吳冠中1986年的速寫稿《鼓浪嶼》,可知拍品淵源所自,以福建廈門鼓浪嶼的古茂榕樹與海邊巨石為題材,依畫面風格判斷,本幅創作年代與速寫稿時間相差不遠,約作于1980年代中后期,為其水墨畫風格成熟、創作高峰的鼎盛時期。 吳冠中在1977年和1986年兩度前往鼓浪嶼寫生,海濱的特色風光給了他無窮創作靈感,尤其是榕樹氣根層層垂掛、入地虬曲之感,使畫家鐘情于捕捉其中的線條之美,創作出一系列表現榕樹的畫作。參考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鼓浪嶼系列作品,可以領略吳冠中從探索畫面形式及技法,進而發展筆下榕樹形態演變之過程。在七十年代的油畫和彩墨《鼓浪嶼》中,榕樹坐鎮前景,尚可透過枝葉之間的罅隙窺探后面的海濱風景;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,樹石成為主角,氣勢迫人,物象愈簡,“具氣根的大樹近乎抽象”,樹形、石形在吳冠中筆下已轉化為形而上的表達元素。
用微信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朋友圈